據了解,中國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圖譜、人形機器人標準體系框架在江蘇發布,東土科技在中國人形機器人標準體系框架的設計中扮演了核心技術貢獻者的角色,其參與深度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標準體系的技術底座支撐
1. 通信協議的標準化突破
東土科技主導制定的AUTBUS國際標準(基于TSN和IPv6技術)被納入《人形機器人標準體系框架》的基礎層規范。該標準解決了傳統機器人總線協議碎片化問題,通過20Gb-ps帶寬動態分配和微秒級確定性傳輸能力,實現了人形機器人關節控制、視覺感知、AI決策等多模態數據的統一承載。
2. 操作系統的實時性賦能
東土科技的鴻道(Intewell)工業操作系統作為國內唯一通過汽車、工業控制、醫療、軌道交通四項功能安全認證的系統,為標準體系中的技術層架構提供了底層支持。其微內核虛擬化架構可將人形機器人電子架構成本降低50%、功耗減少60%,并支持算力芯片虛擬化,使大模型運行效率提升40%。
3. 邊緣計算與AI的協同架構
東土科技的邊緣智能控制器與MaVIEW智能控制平臺被寫入標準體系的應用層技術要求。其邊緣計算能力可將工業設備算力利用率提升40%,在汽車焊接場景中,通過AI實時調整焊接參數,將良品率從85%提升至98.6%。此外,東土科技的低代碼開發工具支持拖拉拽式編程,降低了人形機器人應用開發門檻,使中小企業能以1/3成本接入高端智造賽道。
二、未來潛力與挑戰
1. 技術迭代方向
東土科技計劃2025年發布的AI機器人操作系統,將進一步強化標準體系中的智能化分級要求。該系統支持多模態具身智能模型,可實現從“感知-認知-決策-執行”的端到端智能協同,預計將推動人形機器人智能化等級從L2(半自主)向L3(全自主)跨越。
2. 產業生態壁壘
東土科技的AUTBUS生態聯盟已吸引150余家企業,覆蓋AI芯片、精密減速器等領域,形成了從標準制定到場景落地的完整產業鏈。然而,其在高端傳感器和高精度伺服電機等核心部件上仍依賴外部合作,未來需加強自主研發以提升標準體系的安全性。
總結
東土科技通過技術標準制定、生態協同創新和場景深度驗證,成為《人形機器人標準體系框架》的核心推動者。其貢獻不僅體現在通信協議、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突破,更在于通過標準話語權重構了國產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路徑。在國家“新質生產力”戰略下,東土科技的實踐為AI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其價值已超越企業層面,上升為國家產業安全的重要支撐。
上一篇:人形機器人如何做到“手眼”協同+“大小腦”協同?
下一篇:最后一頁
- 熱門資源推薦
- 熱門放大器推薦
- 【武漢理工大學校賽】電子設計競賽
- AD1583 2.5V 至 5.0V 微功率、精密串聯模式電壓基準的典型應用電路
- LTC3214EDD 演示板,低噪聲、高電流 LED 閃光燈充電泵,Vin = 2.9V - 4.4V
- 使用基于 ZICM3588SP0-1-R Ember EM35x 收發器模塊的 Mesh Connect EM35x 迷你模塊的典型應用電路
- FEBFCM8531_B01H300A,用于 FCM8531 SOC 應用處理器的 PMSM/BLDC 電機控制評估板
- 使用 Microchip Technology 的 TCL1584 的參考設計
- LTC3632EMS8E 高效 5V 穩壓器的典型應用電路
- TCR5SB25A、150mA、2.5V 輸出電壓 CMOS 低壓降穩壓器的典型應用
- LT1072HVIT 負降壓轉換器的典型應用
- 雙子座 ELRS 高頻頭 Genimi 高頻頭 (使用ESP32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