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問題看起來深不見底,我想這是值得我奉獻一生的領域。”
在70年的人工智能浪潮中,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與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虛擬現實、框架理論等熱門名詞緊緊聯系在一起。他是定義和發展“人工智能”的先驅者之一,也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首位圖靈獎獲得者,被尊稱為“人工智能之父”。他的學術貢獻璀璨奪目,橫跨人工智能、機器人、圖形與顯微鏡技術、數學、認知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探究智能的狂熱
1927年,Marvin Minsky出生于美國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他從小在私立學校接受教育,高中畢業后遵循猶太傳統應征入伍,在二戰末期經歷了兩年海軍生涯。退伍后,他在哈佛大學主修數學,同時選修了電氣工程、遺傳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課程。廣泛的學科涉獵為他對人工智能研究發起挑戰打下了基礎。
在哈佛學習期間,Marvin Minsky就對人類心智起源、認知事物的奧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探尋真理。于是他一頭扎進機器智能的研究,在本科的最后一年與同學Dean Edmonds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絡計算機SNARC(Stochastic Neural Analog Reinforcement Calculator)。
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時,他繼續遵從興趣,完成了在當時的評審委員會看來格外離經叛道的博士論文——“神經網絡和腦模型問題”。在《紐約時報》的一次采訪中,他談及了這一選擇:“智能問題看起來深不見底,我想這是值得我奉獻一生的領域。”
Marvin Minsky博士畢業時,正是控制論興起的時候,他開始投入用計算機模擬人類的心理和思維的研究。當時,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也發表了頗具影響力的文章《計算機器與智能》,提出了機器學習、圖靈測試、遺傳算法等概念,與Marvin Minsky的想法不謀而合。
“傳授” 智能于機器
Marvin Minsky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他認為智能的本質是許多有著各異能力的代理之間的一種受管理的互動,因此智能不是人類所特有的,人的思維過程也可以用機器去模擬,讓機器也擁有智能。
也正是基于這種信念,Marvin Minsky與當時在達特茅斯學院任教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以及信息論之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等學者共同促成了1956年的一場著名的會議——達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會議。在這次頭腦風暴式的會議中,“人工智能”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人工智能正式被看作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這個夏天的達特茅斯,聚集了多位未來的圖靈獎得主。在隨后的幾十年中,這些重量級人物和他們遍布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們,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領域大放異彩。
達特茅斯會議五十年后重聚,2006
左起:Trenchard More,J. McCarthy,Marvin Minsky,Oliver Selfridge,Ray Solomonoff(Photo by Joseph Mehling)
上世紀50到60年代,Marvin Minsky帶領他的學生們在人工智能這片新開墾的知識領域快速地開疆拓土。“當時我們習慣于每兩三天就有一個重要的新發現,并且覺得理所當然”,Minsky說。
1960年,Minsky在論文“Steps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由啟發式搜索、模式識別、學習、計劃、歸納等部分構成的符號操作(symbol manipulation),掀起了一場人工智能的革命。此后,這些主題成為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探索的核心。
60年代早期,Marvin Minsky與志同道合的John McCarthy在麻省理工學院再次會和,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AI Lab。在這個實驗室里,Marvin Minsky不僅致力于向機器“傳授”人類的感知與智能,還尋求人工智能技術和實用機器人的結合。
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幾款光學掃描儀,和帶有掃描儀和觸覺傳感器的14度自由機械手,也開發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類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這些進展對現代的機器人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機器人技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Marvin Minsky與機械手(圖源:Photo by Dan McCoy in OMNI Magazine, June 1980)
機械手像人手一樣搭積木(Courtesy MIT Museum)
除了眾多領先的研究成果,MIT AI Lab對共享電子信息的倡議也促進了計算機領域一種重要文化的形成,為開源軟件和互聯網的前身ARPA奠定了基礎。
Minsky也對計算機圖形研究興趣濃厚。1963年,他發明了首款頭戴式圖形顯示器,這種模式在今天的頭戴式虛擬現實顯示器中繼續得以應用。Marvin Minsky在當時率先提出了“遠程呈現”(telepresence)的概念,通過微型攝像機和運動傳感器等設備讓人類“體驗而不真實介入”,成為虛擬現實的先驅。
60年代末,Marvin Minsky開始研究能捕捉部分神經行為特征的感知器(perceptrons),將受神經活動啟發的人工智能研究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而神經網絡在經歷20余年的沉寂后重回人們的視野,再次掀起人工智能領域的革命。
1969年,Marvin Minsky因他在創造、形塑和推進人工智能的進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而摘得圖靈獎的桂冠。2011年,他因對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統的重大貢獻入選IEEE AI名人堂。
興趣廣泛的跨界明星
極其廣泛的跨學科背景讓Marvin Minsky的科研成果也橫跨眾多領域。在人工智能之外,他還為顯微鏡技術做出了貢獻,在1956年發明制作了第一臺共聚焦掃描顯微鏡,這種光學儀器擁有極好的分辨率和影像質量,后來在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被廣泛采用。
1975年,Marvin Minsky首次提出了重要的框架理論(frame theory),以框架系統的形式完整地表示知識。框架理論結合了心理學與社會學,提供了一種描述人類認知結構的全新方式,不僅對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影響深遠,還被引入大眾傳播研究等多個學科領域,成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作為頗負盛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Marvin Minsky也出版了多本開創性著作,包括《語義信息處理》(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心智社會》(The Society of Mind)和《情感機器》(The Emotion Machine)。
Minsky不僅在眾多科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經歷,對音樂也有不少研究。在學術研究之外的生活中,他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即興鋼琴演奏者,享受用音樂表達他的哲思。
有趣的是,Marvin Minsky還作為顧問參與了1968年的史詩級科幻巨作《2001:太空漫游》的制作。導演庫布里克親自上門咨詢電影中的技術細節,比如影片中著名的AI大反派“HAL 9000”計算機外型應該如何設計,在Minsky的建議下,原本包裹著花花綠綠標簽的“未來計算機”成為了電影最終呈現的無數小盒組成的機器。
《2001太空漫游》HAL 9000主機內部
無盡的科學求索
“我認為沒有什么是我們最終無法認知的,區別在于時間、難度以及優先級。”晚年接受采訪時,Marvin Minsky回憶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工智能“每周都有新突破”的黃金時代,依然流露出無限向往的神情。
Marvin Minsky一生致力于開拓人工智能疆界,幾乎見證了人工智能興起后所有的潮起潮落。他本人亦是這風浪中的弄潮兒,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深遠。
Marvin Minsky始終相信計算機是有史以來能最大限度增強人類能力的東西,這也是他最初為人工智能奉獻一生的信念和目的。他期待比人類更優秀的機器人擔任工程師、數學家、物理學家,來為人類更好的理解經濟的本質,解決我們正面臨的人口老齡化、貧困、教育等問題。正如這位高瞻遠矚的人工智能之父所言:“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的未來打算。”
上一篇:內部結構的“透視”技術,3D打印人體器官將“有圖可依”
下一篇:引入服務機器人的那些餐廳,真的節省成本了嗎?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Frequency Devices公司展現出了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21世紀初,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頻電子元件的需求急劇增加。公司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加大了對無線通信領域高頻產品的研發投入,并成功推出了一系列適用于手機、基站等通信設備的高頻濾波器、功率放大器等關鍵元件。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還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行業內的市場地位。
在電子行業中,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ATO SOLUTION公司始終堅持以質量為核心,建立了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公司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控,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使公司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口碑,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電子行業的激烈競爭中,Electrolube公司始終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和拓展產品線。除了UVCL涂層外,公司還推出了一系列樹脂、涂料和熱管理解決方案的產品組合,為EV電池提供全面保護。
這些產品不僅具有優異的性能表現,而且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例如,某些產品具有優異的耐高溫性能,適用于高溫環境下的電子設備;而另一些產品則具有出色的耐化學腐蝕性能,能夠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保持穩定的性能。
Electrolube公司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成功拓展了市場份額,并在電子行業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公司還積極與各大汽車制造商合作,共同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 創業初期與技術創新
CT Micro公司最初由幾位電子工程領域的專家創立,他們看到了微型計算機斷層掃描(Micro-CT)技術在電子行業中的巨大潛力。初期,公司面臨著資金短缺和技術難題,但他們通過不斷研發和創新,成功開發出了一款具有高性價比的Micro-CT設備,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 市場拓展與合作伙伴關系
隨著產品的成熟,CT Micro開始積極尋求市場拓展。他們與多家電子制造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為這些企業提供Micro-CT設備的定制服務。通過與這些企業的合作,CT Micro不僅擴大了市場份額,還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范圍。
- 研發升級與產品迭代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CT Micro不斷投入研發力量,對Micro-CT設備進行升級和迭代。他們成功推出了多款新型設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掃描速度和更低的輻射劑量。這些新產品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CT Micro在電子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 國際化戰略與市場拓展
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CT Micro開始實施國際化戰略。他們積極參與國際展覽和研討會,展示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實力。同時,他們還在海外設立了銷售和服務中心,為國際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通過這些努力,CT Micro成功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
- 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CT Micro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他們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采用環保材料和節能技術生產產品。此外,他們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和醫療事業貢獻力量。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公司的社會形象,也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請注意,這些故事框架是虛構的,并不代表CT Micro公司的實際發展情況。如果您需要了解CT Micro公司或類似公司的真實故事,建議您查閱相關公司的官方網站、新聞報道或行業分析報告。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Electro-Term公司始終重視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人才選拔和培訓體系,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同時,公司還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創新實踐和技術交流,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舉措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