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根據4月15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簡稱 “新國標”)正式發布,將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
新國標首次提出因內短路發生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稱為 “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據市場消息,如果為滿足上述安全要求,“合規電池系統成本將增加15%-20%,二線電池企業改造成本超5億元。”(消息來源:海報新聞)
這對很多二三線電池企業來說,近乎是一條很難逾越的生命線。
要知道,即便是二線電池龍頭企業中創新航2024年綜合毛利率也不過15.89%,年創造凈利潤5.91億元;而諸如瑞浦蘭鈞這樣的強勢黑馬2024年甚至巨虧11.63億元,剛剛登陸港交所的正力新能24年僅盈利0.91億元。產業競爭殘酷程度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4年1-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計55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但僅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兩大巨頭就占據了69.82%的市場份額,第3-10名企業則占據26.19%市場份額,前10名占據著96%的市場份額。
此外,24潮產業研究院(TTIR)統計顯示,資本也在向寡頭加速聚集。2024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瑞浦蘭鈞、中創新航和國軒高科資金凈值(資金儲備-短期有息債務)合計為2584.35億元,其中僅寧德時代資金凈值就高達2471.31億元,占比達95.63%。(注部分企業尚未披露2024年年報,為保持數據客觀公正,所以統一采用2024年半年報數據)
市場悲觀預測 “預計2027年整改大限前,30%產能面臨關停。”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動力電池歷史三次大洗牌中,就曾出現因 “產業出現嚴重供需錯配及政策變化” 引發的產業大洗牌。最慘烈時,不到兩年間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時間回撥到多年前,從2013年到2017年,整體規劃出來的產能達到了228GWh,但2017年只用掉了37GWh,所以從整體來講,動力電池現階段已經表現為部分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當時市場預計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會延續到2020年以后。
正是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為了提高市場進入門檻,在2016年底工信部出臺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將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產能的門檻從0.2GWh抬高至8GWh。這直接導致大批市場中部與尾部的動力電池公司無法達標直接出局。
當時有頭部玩家直言:“(這一標準)不是高,而是非常高。” 根據東吳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在2016年,僅有比亞迪與寧德時代達到了8GWh的產能門檻,連國內動力電池產能排名第三的國軒高科,在2016年都僅有6GWh產能。
當時導致大批動力電池企業破產,一些企業破產背后的原因幾乎全部指向政策紅利期的盲目擴張。數據顯示,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5年的大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而寧德時代成為政策變化的最大受益者。2017年,寧德時代以17%的市場份額摘得全球第一的桂冠。
2018年、2019年補貼退坡與新政變化又引發了新一輪的產業洗牌。2018年6月12日,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新政正式開始實施,財補新政劃分出了細致的續航里程區間:純電動車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約20%-50%不等,低于150公里續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續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分別上調2%-14%不等。
其中補貼新政對電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時的主流技術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具有安全性高、成本較低的優勢,但是其劣勢也很明顯,就是能量密度比較低,難以達到當時新政要求。這導致大量磷酸鐵鋰電池企業的破產,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就是當時產業巨頭沃特瑪的倒下,原TOP3企業沃特瑪電池產品因沒有達到相應的能量密度,訂單就此一落千丈。到了2018年1月,沃特瑪就已經跌出了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前十名,直至最后破產。
2019年,由于新能源補貼退坡幅度超過50%,新能源車市硬著陸,新能源汽車產品銷量同比 “五連跌”,上游動力電池市場裝車量也經歷了同比 “三連跌”;此外 “動力電池白名單” 的廢除,外資動力電池企業卷土重來,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競爭加劇。
以史為鑒,可明得失。如今,我們又到了新的產業與政策調整期,環境的劇烈變化也必然對未來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事實上留給二三線企業反應與應對的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了。
北京的經濟學家魏杰多年前曾經下過一個預言。“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非常痛苦,我估計再過10年,現在的民營企業200個中間有一個保留下來就不簡單,垮臺的垮臺,成長的成長。”
經營企業就是如此殘酷。筆者認為,伴隨著產業競爭到了深水區,很多公司都在生死邊緣。在當前的產業形勢下,保持財務的健康性非常重要,歷史多次證明,面對行業寒冬,財務健康的公司更可能穿越周期成為贏家,而那些財務脆弱的公司將面臨嚴峻考驗,不排除會發生債務違約甚至倒閉破產的風險。
所以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活下去,其次才是加速科技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前瞻性構建一體化版圖,另外一個破局方式就是擴大全球市場開拓力,加速出海。
上一篇:現代汽車發布新一代混動系統,燃油效率提升45%
下一篇:韓國研究人員開發出耐火電池電解質以防止熱失控
- 熱門資源推薦
- 熱門放大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