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離我們遠嗎?仔細算來,只有12年的距離。未來的十年間,人工智能將在各個領域施展拳腳,機器人和人類之間,是友好協作還是智能替代?通過預測,我們將更好地認識到未來的趨勢,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為看上去很遠的2030年,謀劃自己的發展軌跡。
近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稱,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全球預計有3.75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其中中國占1億。麥肯錫報告中分了11個行業大類,看不同國家未來在這些行業的崗位需求變化。
崗位需求直線增長
其中涉及到創意工作、技術類工程師、管理類以及社會互動類的崗位需求增長明顯,因為機器還無法在這些領域取代人類。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部分崗位需求將下降明顯。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涉及管理、專業技術、社會等方面的工作機器人仍然不能超過人類,這些崗位的需求仍然是剛需。
自動化時代的到來也不意味著失業,因為新時代的到來必然帶來就業的變遷,8億個工作崗位被替代,也必然會激發人類更偉大的創造力,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我們會見證這個時代的到來,也應當充滿期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可預測環境下的一些相對低收入崗位,例如園藝工人、水管工、兒童和老人護理人員受自動化的程度也會較低。一方面由于他們的技能很難實現自動化,另一方面,由于這類崗位工資較低,而自動化成本又相對較高,因此推動這類勞動崗位自動化的動力較小。
就業人數不降反升
麥肯錫報告特別指出,被機器人取代并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2030年全球將有7500萬至3.75億人口重新就業并學習新的技能。從數量上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預計將有1200萬至1.02億中國人需重新就業。
總而言之,對于每個個人來說,需要對未來高速發展的工作環境提前做好準備,努力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未來對于人類而非機器的崗位需求將持續存在,但人們也應重新思考傳統的工作方式還是否可行。
人工成本與機器成本的較量
面對日益強大的機器人,普通人最大的擔憂就是,它會不會搶了我的飯碗?過去,這還只是擔憂,現在,麥肯錫明確告訴你:到2030年,保守估計全球15%的人(約4億人)會因人工智能工作發生變動,激進預估會影響3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8億人。
雖然機器人對人類的“威脅”不小,但不同國家,不同崗位,受到的沖擊是有顯著差別的。比如,越是發達國家,人工成本高,越有動力率先采用機器人,因而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被機器人取代的程度會更快更高。
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境下,中國高達31%的工作時間將被自動化,如果發展相對緩和,這一數值將下降到16%。
從總體來看,中國將受益于自動化。一方面,中國正走向老齡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將在65歲以上;另一方面,中國從農業向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轉型,對勞動力有巨大需求??偨Y一下就是: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為新的形式。
成事在人重點是認知和選擇
機器人產業發展本身也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像機器人的研發、控制軟件的研發等,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機器人專業,人才缺口很大。因此,自動化并不意味著失業,而是就業崗位的變遷。
機器人或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社會關系很可能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的形狀,在金字塔的頂端是機器人或人工智的創造者,金字塔的中間可能是機器人和有價值勞動力共同存在的一層,而在最下面一層可能是不能夠轉變而被時代淘汰的落后生產力的一層。人和機器共同處于一個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麥肯錫的研究報告已經給了我們思考和準備。
上一篇:2018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國產機器人占比不斷擴大 外企持續加大產量
下一篇:馬斯克表示SpaceX星際飛船在2019年3/4月進行試飛,能成功嗎?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