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成功研發腦機接口柔性微電極植入機器人“CyberSense”。
這臺機器人能像縫紉機穿針引線一樣,將比頭發絲還細的柔性電極精準植入動物大腦,為腦機接口與腦科學研究提供關鍵支撐。植入式腦機接口是一個高度交叉的領域,涉及電極、芯片、腦外科、人工智能、神經解碼等多種關鍵技術,需要多學科協作創新和集成攻關。
CyberSense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秦方博說,CyberSense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可植入數量多、空間定位準、時間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靈活避讓血管的優勢,有效提高了成功率和植入效果。
目前,CyberSense已成功支持了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和微靈腦機等研制的多種規格的柔性微電極植入,服務于腦機接口和神經電生理研究。
此前的2月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腦機海河實驗室和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聯合,開發出一款基于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的“雙環路”無創演進腦機接口系統。團隊還首次揭示了大腦電信號與解碼器在交互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協同增強的奧秘,并成功實現了人腦對無人機的高效四自由度操控。相關成果刊發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電子》上。
團隊在研究中首次提出“雙環路腦機協同演進框架”,并通過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構建了全新的腦機接口系統。在雙環路框架下,“機學習”環路中的憶阻器解碼器通過適應腦電信號波動完成解碼參數更新,“腦學習”環路中的任務相關腦電特征在“決策—反饋”循環的引導下不斷正向演化。相關算法基于128kb規模的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實現了硬件化部署,將腦電信號的多步計算過程優化為單步計算。
“相較于傳統純數字硬件方案,‘雙環路’腦機接口系統精度更高、能耗更低、能處理更復雜任務。”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許敏鵬教授舉例說,傳統無創腦機接口技術通常只能控制無人機進行簡單的二自由度飛行,研究團隊開發的“雙環路”腦機接口系統可高效支撐無人機完成上下、左右、前后、旋轉四自由度任務目標。
上一篇:AI已經成為人形機器人最大的瓶頸?
下一篇:最后一頁
- 熱門資源推薦
- 熱門放大器推薦
- ADR360B、2.048V 低功耗、低噪聲負參考電壓的典型應用
- STEVAL-IME013V1,基于 STHV800 具有成本效益的超聲脈沖發生器 IC 的評估板
- LT1307BIS8 升壓/降壓轉換器的典型應用電路
- IRU3033 的典型應用 5V 至 3.3V 用于帶 AGP 的奔騰應用或不帶 ATX 電源的奔騰 II 應用 開關或線性模式之間的雙模式操作
- 基于ESP32-WROOM-32E的家電燈光控制系統
- 溫濕度傳感器模塊(原理圖+程序+說明文檔)
- STM32F411-BOARD
- STC12C5A60S2_LQFP44轉PDIP40
- ADM1186-1ARQZ 四路電壓監控的典型應用電路
- 使用 Analog Devices 的 ADP3050 的參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