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在成為“人”的道路上又跨出了新一步嘗試。4月19日,北京亦莊的一場特殊競技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二十幾支人形機器人隊伍在馬拉松的賽場上展開競技。這場戲劇化的演出引發了大家對人形機器人相關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近日,第三十三屆中國國際電子生產設備暨微電子工業展(NEPCON China)在上海舉辦,兆易創新攜多款產品亮相。在展會期間的人形機器人制造技術沙龍上,兆易創新MCU事業部產品市場總監李懿發表了《從一場馬拉松來看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痛點及未來發展》的演講。

兆易創新MCU事業部產品市場總監李懿
一個機器人有20個左右的自由度和關節,每個關節都有其特定的負載要求。在完成一個動作時,各關節之間需要精準協調,如果協調不當,例如手關節快,而腿關節慢,就容易導致摔跤。對此,李懿重點強調了兩個點:一是每個關節單獨硬件設計要過硬,二是每個關節之間需要形成一個閉環實時網絡系統以實現高效通信,該網絡系統通常采用EtherCAT?標準。他提到:“兆易創新GD32G553系列高性能MCU,采用Arm? Cortex?-M33內核,主頻高達216MHz,比較適合控制一些大的關節。對于需要更加精密運動控制的精細關節,其對算法實時性要求更高,采用Arm? Cortex?-M7內核、主頻600MHz的GD32H7系列MCU會更加合適。有的客戶一個機器人整體算下來會用到20多個M7內核的MCU,再加上10多個M33內核的MCU去做不同的關節任務,這些關節之間通過內置的總線進行通信,以保障每個關節之間的運動同步和數據同步。該系統的抖動可控制在納秒級,同步周期約125微秒,甚至更短。”

GD32 MCU產品布局
盡管當前機器人的速度只有10公里/h,但李懿認為5-10年后其速度將超越普通運動員甚至頂尖選手。而這種性能的提升伴隨著重大安全隱患——頻繁故障可能導致嚴重后果,這與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安全挑戰高度相似。對此,他呼吁:“機器人設計必須像智能駕駛汽車一樣,對整個產品功能安全有全局性的考量。既要系統性地規劃整體電子電器架構,又要對每個零部件有一定的功能安全要求。只有構建這樣的全鏈條安全保障,才能最終實現安全可靠的商業化應用?!?p>

功能安全交付包
除了功能安全以外,李懿還強調了信息安全,這個容易讓人忽視的問題。每個機器人廠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商業機密被友商破解,要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行業標準的健全,法律法規的完善,同時,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軟硬件協同配合,以此杜絕安全隱患。值得一提的是,在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方面,兆易創新都針對性地制定了解決方案以保證客戶的芯片安全。

信息安全交付包
演講最后,李懿對兆易創新的MCU生態系統進行了簡單介紹,羅列了該公司現有的生態工具。作為深耕機器人行業多年的企業,兆易創新擁有127家全球泛機器人客戶,能夠在各個環節給予開發者足夠的支持,幫助客戶完成設計,助力國產機器人行業創新!總之,兆易創新的芯片產品長期深耕機器人領域,憑借深厚的技術積淀和成熟的解決方案,已成功賦能多家頭部具身智能企業。公司通過覆蓋MCU、傳感器、存儲等全棧產品矩陣,為人形機器人提供從感知、決策到執行的全鏈條芯片級支持。
關鍵字:人形機器人 兆易創新 MCU
引用地址:
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背后的思考,兆易創新如何賦能機器人產業
推薦閱讀最新更新時間:2025-05-21 11:49
人形機器人中的毫米波雷達感應和傳感器融合
人形機器人具有自動執行任務、做類似人類的動作和參與社交互動,因此在各行各業都備受關注。這些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廣泛,從醫療保健、人形機器人輔助患者,到工業自動化、教育和研究,不一而足。人形機器人的開發 面臨著多項挑戰,包括復制人類的復雜動作、實現自主決策以及創建能夠適應非結構化環境的系統。 圖 1 現代人形機器人 傳感在人形機器人中的重要性 人形機器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探測和解讀物理環境的能力;正如人類依靠感官進行導航和與世界互動一樣,人形機器人也需要復雜的傳感系統來自主有效地執行任務。人形機器人中使用的常見傳感器類型包括視覺系統(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導航和感知)、觸覺傳感器(模擬觸控)以及使機器人能夠了解自身姿勢
[機器人]
國內外部分人形機器人企業一覽
人形的定義 人形機器人是一種仿生機器人,指形狀及尺寸與人體相似,能夠仿人類運動、表情、互動及動作的機器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決策。人形機器人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之上,集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來實現擬人化的功能,環境適應更通用、任務操作更多元、人機交互更親和,是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汽車后的顛覆性,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國家高科技實力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形機器人相比其他機器人,對智能感知、運動控制、智能決策、人機交互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人形機器人的構造 人形機器人通常由環境感知模塊、決策控制模塊、運動控制模塊、本體模塊等多個模塊組成,各模塊間協同工作,以實現人形機器人的智能運作。 人形機
[機器人]
華為申請飛行機器人專利!人形最火但選另一條萬億賽道?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披露,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于2022年9月26日申請的專利于2024年3月26日公開,該發明專利為飛行 機器人 ,公開號為CN117755470A,發明人為陶秋陽、王波、趙耀、杜鵬。 專利中的主權利要求是一個帶氣囊的飛行機器人,可以注入氣體。當氣囊內充滿氣體時,它可以在三維空間內移動,其中Z軸是垂直向上的。機器人周圍有四個推進器,它們連接在氣囊上,位于一個平面內,這個平面由X軸和Y軸定義。這四個推進器是成對的,分別關于X軸和Y軸對稱設置。同時,每對推進器產生的推力方向都不是平行于軸線,也不是垂直于軸線。 此舉導致外界猜測華為對 無人機 市場感興趣,近年來,低空經濟概念熱度持續上漲,各地針對低空推出一系列政策,華
[機器人]
北京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升溫!
人形 機器人 作為集各領域前沿技術于一體的產物,已成為衡量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新一輪科技變革的背景下,乘著AI東風,人形機器人產業快速崛起。 作為我國的首都和科創中心,北京早已將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作為優先發展方向,并積極采取舉措加速布局。 近期,北京市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系列動作引人矚目:百億級產業基金落地、創新平臺成立、高端人才集聚、重點項目起步…….一系列積極舉措預示著,北京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持續升溫,并有望成為“領頭羊”。 北京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布局 早在2021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就將其列入優先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 去年6月,北京發布《機器人產業創新
[機器人]
OpenAI與Jony Ive合作開發“AI硬件”,手機與人形機器人并非目標
近日,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正與蘋果前首席設計官喬尼?艾夫(Jony Ive)“強強聯手”,合作開發全新的“AI硬件”項目。 消息一出,外界新項目究竟是何種產品議論紛紛,許多人猜測會是一款能與iPhone媲美的AI智能手機。 但Sam Altman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中,當記者斯特恩詢問這款AI硬件是否會是一款智能手機時,Sam Altman否定回答,他表示OpenAI正專注于一些“偉大的事業”,盡管他們還不清楚最終成果會是什么樣子,但可以確定不會是與智能手機競爭的產品。 之所以有此猜測,主要是由于喬尼·艾夫擅長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設計,此前在蘋果的設計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實際情況似乎并
[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為何這么火爆
作者:杜壯
近日,比亞迪入股一家人形公司。這家公司正是智元機器人。而這也是比亞迪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首個公開投資項目。
不久前,智元機器人剛發布了第一代通用型人形雙足機器人“遠征A1”。這個身高175cm、重53kg的人形機器人,可以參與外觀流程、進行裝配底盤等,在繁忙的汽車裝配線上作業。顯示,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2月,經營范圍含機器人的研發、理論與軟件開發、人工智能銷售、銷售等。
除了比亞迪,藍馳創投、沃賦創投、奇煜投資等也都是智元機器人這一輪的新增股東。成立半年,智元機器人獲得了4輪融資,側面印證了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火爆。
在人形機器人賽道,目前包括小米的CyberOne、追覓的通
[機器人]
兆易創新金光一:GD32 MCU持續打造物聯網智慧開發平臺
日前,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溫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溫州市科技局指導、中國電子(溫州)信息港、中電港、iCAN國際聯盟承辦的“IAIC物聯網高峰論壇暨中國芯應用創新設計大賽物聯網專項賽”順利召開,在主題報告中,來自兆易創新產品市場總監金光一,做了題為《GD32 MCU持續打造物聯網智慧開發平臺》的主題演講。 兆易創新產品市場總監金光一 兆易創新打造物聯網所需全部元素 金光一指出,物聯網有四大基本要素,分別為存儲、處理、有線無線連接和傳感器,而目前兆易創新已全面布局這四大基本要素。 根據金光一的說法,兆易創新力求打造的是物聯網智慧開發平臺,包括芯片、解決方案,可以快速進行物聯
[物聯網]
機器人早報:豐田這個人形機器人可能是人類的下一個助手
11月23日消息,近日,豐田發布了最新的人形機器人T-HR3,該公司表示,這款機器人“代表著一種由前代設備扮演的人形機器人的進化”。這個新機器人的發明是為了幫助人類安全,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工作中,特別是在危險的或偏遠的地方,甚至是在外太空。今日的機器人行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要內容呢?下面一起來了解詳情, 機器人“加速器”落戶張江 21日,“2017長三角人工智能張江論壇”在張江國際創新港成功舉行。記者從論壇現場獲悉,上海張江將與家庭服務機器人品牌科沃斯共同推出“人工智能機器人加速器”計劃,向駐扎在張江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提供技術、產業、市場等多方資源優勢和孵化指導。加速器第一期已確定落戶張江,首批12家初創企業將“加速孵化”。
[機器人]